当前展览
杨茂源个展
遥远地方
2025.04.26 - 06.08
凯旋画廊荣幸宣布将于2025年4月26日至6月8日期间呈现艺术家杨茂源在画廊空间的首次个展「遥远地方」。作为艺术家与凯旋画廊的首次合作,本次展览集中梳理杨茂源对于绘画的最新探讨和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涵盖雕塑、装置、绘画、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展览主题源于艺术家的哲学性思考:「遥远地方」是现实和幻像的空间,既是地域和文明,也是心理和哲学上的隐喻。他的作品注重多年内心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历史和传统地区中有关人类基因及活动的浓厚兴趣,以及艺术家本人在自然景观中的长期体验。他规避了对这些历史和自然遗产进行任何形势下的论断,而是将其作为艺术实践的起点,用自身的风格和技巧对其进行重塑。本次展览聚焦艺术家的绘画实践,通过构建多维度的阐释框架,解读其独特艺术语言系统的生成逻辑。延续其三十余年行走边地积累的时空观察,通过其对时间、生命哲学的思辨与对光、色彩的观察和体会,展开对地理、文明与认知维度的多重诠释
当前展览
维尔纳·巴特纳个展
维尔纳·巴特纳:傻瓜,离开避世之所吧
2025.03.22 - 06.22
余德耀美术馆将于2025年3月22日至6月22日举办德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维尔纳·巴特纳(Werner Büttner)的大型展览 “傻瓜,离开避世之所吧”(Fool, Leaving the Shelter of Seclusion),通过几个典型的关键节点梳理其创作轨迹。这是艺术家在亚洲的首次机构个展,由余德耀美术馆策划并与艺术家和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紧密合作,呈现46件重要作品,包括39幅油画和一组由7件小木雕构成的早期雕塑创作,全面回顾艺术家横跨1979年至2024年的多产艺术生涯。维尔纳·巴特纳,1954年出生于德国耶拿,是20世纪末德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1970年代末,他与好友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和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开始共事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艺术圈崭露头角。他们在创作中展现的幽默感(或黑色幽默),意在撼动并振兴当时受僵化概念主义束缚的艺术界。他们所倡导的“(坏)画的乐趣”不仅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灵感源泉,更“点燃”了整整一代年轻画家的激情,其中包括巴特纳的学生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和乔纳森·梅斯(Jonathan Meese)。此外,巴特纳也深刻影响了许多选择来到汉堡并师从于他的中国学生。“新野兽(Neue Wilde)”是1970年代末在西德兴起的一场艺术运动。巴特纳、基彭伯格、厄伦三人组的出现与当时活跃于其他城市的类似团体在整个德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包括科隆的米尔海姆自由小组(Mülheimer Freiheit)、柏林的莫里茨男孩(Moritzboys)以及杜塞尔多夫的小组正常(Gruppe Normal)。他们“对图像的渴望(Hunger nach Bildern)”促使他们摒弃了上一代贫乏且刻板的艺术实践模式,开创了一个文化振兴的新时代。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也涌现出全新一代艺术家,他们奠定了今日独树一帜且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界。在中德两地发生的时代变化共享着相通的精神内核,皆是黑格尔称之为“时代精神(Zeitgeist)”的体现。事实上,1982年在柏林举办的以“Zeitgeist”为名的展览曾激励了德国乃至整个西方艺术界。在北京,后来成为“星星画会”成员的艺术家们于1979年举办了首次展览,由此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而1993年在柏林举办的展览“中国前卫艺术” (China Avantgarde)则进一步为蓬勃发展的中国艺术界带来了国际性的成功。此次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维尔纳·巴特纳的作品,亦是向当时在世界各地同时兴起的“绘画的新精神(A New Spirit in Painting)”致敬。维尔纳·巴特纳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发出独特而非凡的声音。若德国也有“文人文化”,那么巴特纳可以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拥趸之一;鲜少有德国艺术家像他这样博学。当代艺术收藏家哈拉尔德·法尔肯贝格(Harald Falckenberg)曾言:“即便巴特纳没有踏上艺术之路,他也会成为知名的作家。”巴特纳的兴趣领域极其广泛——从早期游牧文化的观念到蒙田《随笔集》(Essais)中的怀疑论思想——他博览西方哲学与经典文学,并非醉心学术研究,而是作为个人实践,以塑造自身个性。人类境遇的荣耀与苦难是他关注和共情的核心,其求知欲望和严谨思辨伴随着他对纷乱人世的敏锐感知而生。他的所有画作都成为他对“人类境遇(La Condition Humaine)”不懈探求的见证。巴特纳的绘画乍看之下令人困惑不解。他经常运用转喻(以相似相关的文字/图像为喻)或隐喻(以截然不同的文字/图像为喻)的手法进行创作。换言之,图像成为了某种保护事实或情感内核并将其与残酷现实相隔绝的盾牌。这已成为巴特纳的艺术方法论和视觉语言,他将其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的创作中似乎存在两种反复出现的特质:告诫观者永远不要轻信眼前所见的深刻讽刺;以及明知意义的危险性显而易见,却仍想寓意其中的深层渴望。维尔纳·巴特纳是一个信徒,一个信仰“什么都不可信”的信徒。他将世间万物与它们指向的参照物视为分门别类的采石场,在其中挖掘构建自己图像世界的基石,也在此窥探未曾被人发现的联结。展览“傻瓜,离开避世之所吧”围绕巴特纳虚构的八段重要的人生篇章展开:起源与其他自画像;自我;女性;以艺术史为镜;人与动物;童年;文学作为救赎;人类境遇。本次展览将首次在中国展示其庞大艺术创作中极具代表的典型切面,彰显了艺术作为一种批判和反思工具的力量,描绘着人类存在的矛盾和荒谬。
往期展览
艺术家